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4月8日,由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指导,李可染画院、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共同主办,国际水墨博览会、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同日,“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来支钢水墨艺术的风格与特色进行了讨论。
皮道坚(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研讨会学术主持):我们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开幕式,接下来开始进行研讨。大家知道来支钢这些年中开了不少的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从方方面面对来支钢的艺术都进行了评价,可以看出大家对他的作品都很感兴趣,今天的研讨会,希望大家都提供高见。
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来支钢的画既有一种流动性的阴柔之美,又有一种坚硬的阳刚之美,这两个东西碰在一起,就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美。它是一种动跟静之间,固体跟流体之间产生的互相拼搏又互相欣赏,而且不分胜负,海不枯、石不烂,这就是生生不息的这个“活”字,因为有云烟,所以山更加“活”了。我从中体会到道家动静相生的一种活生生的美感,这种美感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的。
高法根(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来支钢创作那么大的画,要花很多的时间,从他这一系列作品中,确实能看到一个画家在追求的那种精神,真不容易。相对来说,他作品中表达的壮阔令人更有感觉,包括他笔下的云海、峰峦等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交叉,都是令人震惊的。总体上讲,他的画非常雄伟、很壮阔、气势磅礴。
周刚(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原副院长):来支钢在他的作品中把那种大气磅礴的东西画出来了,让我们有那种大山大水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很好。 《潮》那张画语言统一,感觉更好。总体来讲,来支钢用这样的精力能够画出这么大尺幅的作品,对一个画家来讲,不管是画什么画,是相当的不容易。我知道画一张大画有多难,可见他所下的功夫,他的决绝之心,对艺术的这种追求是令人敬佩的,真的是很不容易。
尹舒拉(本次画展统筹、浙江美术馆原典藏部主任):来支钢的这个展览,尽管有曲折,但是从各个层面来认识,最后成功的开幕并举行了研讨会,这就是成功。来支钢的艺术路径非常好,“从外面打进来”这是一条好路径,我祝他能够“从外面打进来”,打得更成功。
单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来支钢这样一个气势磅礴的山水在杭州我们还没有见过,在一个新的语境当中,作为一个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三个大的展厅呈现出这种气势磅礴的大画,在体量上是被包容地进去,浙江美术馆整个空间也是很现代的空间,传统的书画就很容易被空间吃掉,但它跟现代的空间很契合。在尺度上它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共步呼吸的这样一个契机,艺术的这种时代脉搏能呈现出来,而不是在今天呼吸古人的气息。
司文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主任):来支钢的艺术到了一个当代水墨的范畴,在他特大的大画里具备了比较强的抽象性和当代性,在他的小画里面也可以找到一定的养分。其实他还是想表达心中的一个山水的世界,令我们感受到了视觉的冲击,我觉得他可能是专门为画大画而生的,这是我一个直观的感觉。但总体我觉得他的艺术还是属于当代水墨、抽像水墨,在他的大的、特大的作品里面,这两点更强烈。
黄河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来支钢的画确实是有传承,既有古又有今,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古代北宋,近代李可染先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于继承,其实他有自己的开拓和创新,例如来支钢画云是比较独特的,在我们古代画里面,好像专门画云的不多。我觉得他在中国的山水画里面表达出一种动感的美,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现代的展览空间是强调一种公共性,需要这种大画,来支钢能画出这种大画,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确实也是比较适合我们现代的展览空间。
李晓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策展人):来支钢的画中是有责任感的,不是西方的表现主义。理想主义可能我们都有,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主义是有着极强的社会意识的理想主义,所以你总归跟责任感和使命是连在一起的,没有泯灭。他画作中的光感超出了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是超现实的光感,但这种超现实又很正能量。
王少求(王少求美术馆馆长):来支钢的画,实际上以前我们就看过,而且印象深刻。给我的感觉就是气势真的很大,一幅画居然就那么一面墙的布置,而且这个画面里,山的凝重跟水的冲劲,迎面而来,印象太深刻了。今天看到这么多的作品,而且还有更大的,算是有了一个稍微全面的认识。
陶文杰(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来支钢的作品有层次感,有体系感,有空间感,我第一个感觉是很震撼。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辈子是非常难的,来支钢用积墨的方法创作有一个新的突破,他作品的标识感非常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他的作品的张力与表现力,这一点来支钢做到了,是非常不容易的。
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在江、浙、沪地界上,类似来支钢的作品的这种山水表达是比较少的,我觉得他画面当中其实是蛮诚恳的、蛮朴实的。在他这个画面里面,我看到了一个内在关联,就是做事蛮认真、蛮讲究、蛮厚朴。来支钢其实更多的是用了一个当代人观看世界的方式,已经不是在用古人观看山水的方式了,这点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在整个来支钢的艺术里边,用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磅礴,《潮》那幅画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意外,就是这种气势磅礴感很强。其实绘画是骗不了人的,没有诚恳的态度,没有特别强烈的意志力,就无法完成这么一个大作。
蔡树农(《美术报》首席记者):来支钢的山水画在当代可以说是特立独行,在我们江南,尤其是在我们中国美院还是不多的。他其实整个创作就是与古为徒,但是又与时俱进,所以,我认为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代很多画家、书法家是非常欠缺的,所以他这一点,我个人感觉是非常了不起的。
魏祥奇(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从来支钢的创作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新的东西,形成了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或者创作体验,有一种进入画面的感觉。所以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整个过程性、体验性、身体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当代水墨理论里面,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东西。 《潮》这件作品,它相对把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痕迹给减弱,把用笔或者身体性、表现性的东西增强,其实让这张绘画就更多的能够连接当代水墨的一些新的理论或者说把这个理论能够引入进来,让他的绘画就产生更多的阐释空间,其实还有现代水墨的这种表现。
姜俊(艺术评论家):我觉得来支钢的《潮》这张画,非常好的表达了艺术的抽象性和崇高,有很强烈的运动感的趋势。同时它非常巨大,就如同是一个很壮观的祭坛画一样,至于祭坛画祭的是什么,可以理解为是某种山水观念或者某种抽象性的观念等等。
展览现场
部分展出作品
来支钢 闲居跳出红尘外 123cm×133cm 2013年
来支钢 云间疏雨有声诗 97cm×60cm 2017年
来支钢 艺·道 249cm×1134cm 2009年
來支钢 江雪 249cm×31cm 2021年
4月8日,“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由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作为指导单位,由李可染画院、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共同主办,并由国际水墨博览会、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加元、盛昌黎、孙文友等出席。
来支钢师从贾又福、李小可先生,在四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深入研习传统积墨画法,取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山水名家之长,熟稔了积墨语言规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次展览展出来支钢近年精心创作的百余幅作品。其中作品如《艺·道》《潮》《云道》等尺幅巨大,另外一批手卷作品《银装素裹》《烟雨富春江》《江雪》等通过细腻的积墨笔法将天、地、水、雾等自然景观表现出来,令画面呈现出元气淋漓、润泽精微的质感,他的写生小品,虽尺幅小巧,却趣味天成。
肖锋宋韧艺术院执行院长郭培建在开幕式上转达了肖锋老院长对本次展览的祝贺,“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是一个传统出新的艺术展,这场展览是在美好的时光与美好的地方展出美好的作品。同时,郭培建还表述本次展览名称“时代先锋”也正是出自肖锋老院长之手,他历来重视艺术人本的培养,特别关注艺术创作的环境,尤其关心艺术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意识。艺术一旦离开创新创造就失去了生命。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永恒的动力。
特邀嘉宾代表著名艺术评论家皮道坚表示,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艺术的绝妙艺术形式,而中国山水画又是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大师辈出的这样一种形式。美学家、哲学家李泽厚说过,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象征。来支钢先生的积墨山水画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画论中“以形媚道”“澄怀味象”“澄怀观道”这样的思想。
《国际日报》创始人、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认为,“来老师用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让海内外华侨、让全世界外国人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积淀。”
“话尽在画中”,来支钢表示,自己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最大体会就是就是对“道”的理解,这仿佛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撑自己的绘画。
来支钢部分作品赏析
艺道 249x1134cm 2009年
银装素裹(局部) 1800x32cm 2023年
白水寨飞瀑图 250x160cm 2014年
空山新雨后 68×136cm 2014年
梦溪园写真卷(局部) 368x48cm 2021年
桃花源游记诗境(局部) 366x48cm 2021年
潮(局部) 250x2640cm 2020年
湖上春来似画图。近日,由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指导,李可染画院、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主办的“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及作品研讨会在浙江美术馆举行,为当地观众奉献了一份“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挚纯、雄浑、浪漫的视觉大餐。
来支钢2002年考入中央美院“贾又福工作室”研究生班,2004年进北京画院“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研修。来支钢把烟云江海当作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符号元素,积墨至上,点染、渲染、罩染,浓淡、厚薄、轻重,酣墨如酣酒,心醉山水间——色中有色、墨中有墨,笔触细致而大胆,气韵郁茂而深沉,赋形式以生命与情感,再次证明哲学意味强烈的中国画的水墨修辞手段仍然可以有多种可能与丰富的发现。
来支钢倾洒在纸上的水墨造型,无一不围绕积墨法的烟云霞光次第展开,山川、桥屋、亭台、草木、雪月、人、船均是氤氲气象,偏执有度,明晦、冷暖相拥,新鲜、陌生交汇,形式、韵律兼备,术而存道,循序渐进。
来支钢水墨中国画无意识的意识正是山水经验之外的诗性空间实验,是破除“标本”画法的不拘一格,麇集了范宽、米芾、龚贤、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等古今山水高手的长处,注重“先锋”的同时,摒弃过于抽象化的惊世骇俗,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洋溢着理性掌控的“一种境界,一种气局,一种火候,一种大美”。
研讨会上,来支钢千磨万砺的大尺幅山水画再次引发热议。 “来支钢的绘画底盘是中国画的水墨章法,其独到的表现手法是积墨技法,其理念追求的核心是墨象的原汁原味。其中,积墨之于他是极为重要的,积墨是他寻找到的一条他既心仪又适用的艺术途径,墨象的显现岂是仅仅笔力所致,当有心力运筹。”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点评道。
【记者】杨逸
杭州开展前夕 《洛杉矶时报》 发专版推介来支钢水墨画
《洛杉矶时报》专版(局部)
来支钢先生
来支钢水墨艺术展海报 (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题写“时代先锋”)
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刘文杰题词
本报讯:“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4月6日在杭州开展前,美国主流媒体《洛杉矶时报》于3月31日以跨版面专版形式,在纸媒刊登评论文章《 “水墨天堂”——写在来支钢杭州水墨艺术展前夕》,引起当地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兴趣。业内人士评价,来支钢把中国水墨画带向了世界。
覃志刚、陈加元、盛昌黎、孙文友、 熊德龙、来支钢共同为展览开幕启动
领导嘉宾合影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现场
由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作为指导单位,李可染画院、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主办,国际水墨博览会、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于4月6日至19日在浙江美术馆4、5、6号厅举行。 4月8日下午,领导与嘉宾云集开幕式,共襄盛举。当天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
来支钢师从贾又福、李小可先生,在四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深入研习传统积墨画法,取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山水名家之长,熟稔了积墨语言规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此次展览展出来支钢近年精心创作的百余幅作品。其中作品如《艺·道》《潮》《云道》等尺幅巨大,另外一批手卷作品《银装素裹》《烟雨富春江》《江雪》等通过细腻的积墨笔法将天、地、水、雾等自然景观表现出来,令画面呈现出元气淋漓、润泽精微的质感,他的写生小品,虽尺幅小巧,却趣味天成。
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执行院长郭培建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致辞
美国印尼《国际日报》创办人熊德龙致辞
艺术家来支钢致答谢辞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在现场接受记者访问
美国与印尼国际日报创办人熊德龙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文化自信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来支钢的作品不输给梵高、毕加索这些西方大家。东西方绘画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都具有超凡的表现力,来支钢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大尺幅作品,充分显示出东方艺术独特的魅力。作为海外华文媒体,尤其应该重视以高度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绘画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裔媒体人有责任让中国绘画走向世界。
近年来,“来支钢”这个名字在中国画坛备受瞩目,数十位业界权威人士先后给予肯定或高度评价,认为他把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推向又一个艺术高峰。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认为“他的山水画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评价他是“有着创新和创造的一位艺术家”。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称他的作品“其大气磅礴足以纵横天下,其雄浑豪迈足以睥睨古今”;台湾资深收藏家王定干说,“张大千是山水画泼墨第一人,来支钢是积墨第一人”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来支钢,必将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继在两岸与域外举办多个画展之后,来支钢又来到西子湖畔。他的作品堪称“水墨天堂”,与西湖相映成辉,雨亦奇,墨亦奇,给人最高的审美享受。
4月8日,“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启幕。继在两岸与域外举行多个画展后,来支钢又携“水墨天堂”来到西子湖畔。淡妆浓抹与积水积墨相映成辉,杭州在最美的春天迎来一场高规格的水墨艺术大展。
来支钢先生作品气势宏伟、气象万千,坚守了中国画的旨意,保持了中国画的正道,既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泱泱五千年的历史,又能体悟到今天的时代精神。先生在四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中,坚持深研积墨法,从米芾、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历代名家中汲取丰富的艺术精髓,博众家之长,又融汇古今,终于探索出“刚浑雄厚,气势磅礴”的独特画风。
开幕式现场 他用艺术触及生命的本真,始终坚守质朴的创作正脉,于日常逐道中坚定艺术为人民的道义,作品铁骨铮铮又墨韵生动,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共鸣,更同步滋生出某种关乎生命价值的情绪,向世界宣告着中华艺术的蓬勃生命力,实为当代艺坛难得之典范。 本次展览由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作为指导单位,由李可染画院、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共同主办,并由国际水墨博览会、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时代先锋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加元,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盛昌黎,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孙文友,杭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赵光育,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浙江省文联原党组书记田宇原,浙江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蒋建东,浙江省统计局副书记、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吴家曦,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会长、杭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叶敏,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高法根,浙江美术馆馆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应金飞,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执行院长郭培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皮道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黄骏,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单增,本次画展统筹、浙江美术馆原典藏部主任尹舒拉,中国美院美术中心主任司文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黄河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李晓峰,宁波美术馆原馆长韩利诚,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陶文杰,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杨大伟,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凌海衡,艺术评论家姜俊,王少求美术馆馆长王少求,《国际日报》创始人、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深圳来支钢艺术中心董事长温长青,中亚集团董事长周伟国,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作盛,西湖艺术博览会总策展人兼秘书长汪骥,深圳国银租赁董事长王学东,香港商报总编辑戴杰等嘉宾莅临开幕现场。 肖锋宋韧艺术院执行院长郭培建致辞 肖锋宋韧艺术院执行院长郭培建作为主办单位代表对本次展览贺辞。郭院长首先转达了肖锋老院长对本次展览的祝贺:“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是一个传统出新的艺术展,这场展览是在美好的时光与美好的地方展出美好的作品。同时,郭院长还表述本次展览名称“时代先锋”也正是出自肖锋老院长之手,他老人家历来重视艺术人本的培养,特别关注艺术创作的环境,尤其关心艺术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意识。艺术一旦离开创新创造就失去了生命。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永恒的动力。最后,郭院长高度赞扬本次画展是一场推陈出新的画展,是一场继承和发扬的画展,也是一场实验与检验的画展。 特邀嘉宾代表著名艺术评论家皮道坚先生致辞 特邀嘉宾代表著名艺术评论家皮道坚先生说道,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艺术的绝妙艺术形式,而中国山水画又是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大师辈出的这样一种形式。美学家、哲学家李泽厚说过,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象征。来支钢先生的积墨山水画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画论中“以形媚道”“澄怀味象”“澄怀观道”这样的思想。而我觉得中国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非常困难,需要勇气和智慧。来支钢也曾怀疑过中国笔墨是否还能向前推进,但最终他用自己的实践创造出了符合我们现代人审美愿望的浑厚、气象万千的境界。这就是来支钢先生对诸如“中国画只能进入博物馆”这类言论的反击,他证明了中国画没有创作瓶颈,并且能够开拓新的局面。 《国际日报》创始人、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先生致辞 《国际日报》创始人、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先生表示这是一场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展览,并向在场嘉宾分享了他此番来杭的经历。他表示自己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坐飞机而特意乘十几个小时的车来参加开幕式,原本疲惫的身心因今天全场满座的场面而倍感精神。接着,熊先生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赞扬来支钢先生的作品。他认为,中国50年代有乒乓外交,如今来老师同样可以凭借中华文化之水墨画“打”遍全球。用最友善的办法做好民间外交,用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让海内外华侨、让全世界外国人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积淀。 艺术家来支钢 本次画展的主角来支钢说自己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最大体会就是就是对“道”的理解,这仿佛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撑自己的绘画。最后,来老师送上一语双关的妙言“话尽在画中”,感谢各位来宾的支持。 启动仪式现场 开幕仪式的最后,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加元,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盛昌黎,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孙文友,《国际日报》创始人、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以及来支钢先生共同启动画展开幕。 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皮道坚担任研讨会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高法根,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刚,本次画展统筹、浙江美术馆原典藏部主任尹舒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单增,中国美院美术中心主任司文阁,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黄河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李晓峰,王少求美术馆馆长王少求,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陶文杰,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杨大伟,《美术报》首席记者蔡树农,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艺术评论家姜俊等参与了画展学术研讨会。 水墨天堂 观来支钢先生的画,初见惊讶,再观惊喜,最后则是触动与共鸣。 石涛有诗云:“黑团团里墨团团,墨团团里天地宽。”先生作画喜用重墨,却能在气势磅礴中见细节。山石凸凹,光亮灰暗,层次分明,清晰厚重。来支钢将龚贤“点积墨法”、黄宾虹“线积墨法”、李可染“面积墨法”三法融为一体,“集点线面三百年之大成”(陈传席语)。李可染“积墨成玉”,来支钢“积水成玉”,他用无色的水,大化有色的水墨,丰富了水墨的层次。墨在水中升华,产生一种仙气,故而又可以说,积水成仙,上善若水。 “积墨”作为山水画的一种技法和词汇,是画道中一个难关,画家大多不愿触及。来支钢当年在中央美院学画时,谢绝老师和画友“绕道”的建议,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不渝走“大道”。一朝功成,石破天惊。鉴赏家称其作品“大美可读,中美可赏”。 近年来,“来支钢”这个名字在中国画坛备受瞩目,数十位业界权威人士先后给予肯定或高度评价,认为他把中国传统水墨画推向又一个艺术高峰。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认为“他的山水画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评价他是“有着创新和创造的一位艺术家”。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称他的作品“其大气磅礴足以纵横天下,其雄浑豪迈足以睥睨古今”;台湾资深收藏家王定干说,“张大千是山水画泼墨第一人,来支钢是积墨第一人” 。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更是生前为来支钢画展题字“传承与开拓”。 来自皖地珠城的来支钢犹如一匹黑马在笔墨乾坤里翱翔,翰墨淋漓、灵秀蒸腾的“来式山水”跃然飞出,冲劲之猛如横刀立马。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院长、西安市人民政府顾问肖峰认为,在追求绘画的创新发展中,来支钢用具象的墨色、墨形、墨意,传达出道法自然的水气、灵气、仙气,使其创作过程及其作品物我相融、形神皆备。作品天高云淡飘逸劲爽,群山逶迤鸾漂凤泊,空灵静谧沉雄秀美,进而形成了秉持中国画精神、发挥水墨画优势、彰显表里和谐审美的“来式山水”,“这种从常规化的、程式化的绘画传统中脱颖而出的化蝶与突破,无疑是符合艺术永恒创新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作为一种尽显水墨张力的新兴绘画样式的展露,当可以看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和文明进步的结果,具有崭新的意义,可喜!” 一直以来,来支钢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他既有稚童般的纯心,也有智者般的通透,更拥有比大多数人更纯粹的精神自由。读其画,能感受到司空图所谓的“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之韵。从生生不息的传统内部寻求超越,他一方面与古为徒,一方面与古为新。既能为宇宙造型,又可为万物写照。全景山水中蕴含着能动的主体、自由的观看、整体的构作,呈现出遍览天地的超越性景观;描绘局部时,又能展现出一种自在完全的“世界感”。如某段云气锁在山麓,某段又转晴,斜阳晚照。长卷万水千山,小品苍苍茫茫,可谓万法皆备。 黄宾虹认为,“浑厚华滋”不只是笔墨,而是民族性,笔墨美学背后是民族之性。而潘天寿先生则明确指出“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来支钢之作,清刚正大、金马玉堂之气既有,新时代勃勃气象亦备。他以深厚功力为底气,通过形体结构、块面分析、透视层次等观念营造,既得四面峻厚之效果,又有盈润雅致之灵性,斗尺内笔墨律动与写意情怀四溢,给予观者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和思绪牵挂。 生命不止,探索依旧,来支钢先生从未停下逐画脚步,终于得觅人生大道。 “洞天”叩问 洞天,蕴含着古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精神,也带着今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精神。 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哲学。来支钢的艺术创作行为,从不只局限在一道或一技,而是以艺为媒,将探索的目光望向了更辽阔的星辰与大海。于此方天地间,以天地为师,以四时为参,以山河作舟,与草木相伴,以真元本心为所求,持正心正念行正事。 中国书画的灵魂始于国学,有着深厚国学基础的来支钢,孜孜不倦地追求最高审美理想。他认为,中国画的水墨关系是,水在前,而墨在后。水是“无”,墨是“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无中生有”。来支钢以老庄道家哲学为精神内核,以水墨表现天地的千变万化。 知白守黑,運黑佈白,構成了來支鋼繪畫獨特的藝術審美體系,體現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黑如“烏鴉入夜”,白如“白鷺臥雪”,黑白世界的意韻無窮無盡。 “簡到了極致,即為陰陽,形於水墨,則為黑白。”“道為墨之本,墨為道之用。”“水墨務本而道生。”其作品恰如他的繪畫思想。 來支鋼遊於藝而入道,探一象而窮理。他若非於畫室創作,即在大自然中寫生。常云遊於鄉間小道、名山大川之間,吸天地之精華,採日月之靈氣。他抓住大自然的規律——“變”,在繪畫中一變再變,而解決水墨變化的問題。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在來支鋼的世界裡,天地與萬物“一筆劃也”。 雲在變,水在變,山在變,千變萬變都應水墨之變。誠如南朝畫家宋炳所言,“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胸有丘壑、腹有乾坤的來支鋼,用深邃的東方文化內涵,構成空間無窮、體積無窮、能量無窮的大美之道。 “道成而上,藝成而下”。來支鋼技進乎道,筆墨的運用“無起止之痕”,作品渾然天成。 自我感覺天賦其能的來支鋼,創作從不打稿,提筆就畫,隨心所欲。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誠哉是言。在其創作中,筆筆驚心動魄,處處始料未及,有如脫韁野馬,過險灘,穿激流。走在“道”上“ 唯道是從”,幾度峰迴路轉,往往柳暗花明,故而奇觀疊出,勝景連綿。 一切可畫、能畫、成畫,來支鋼都是依“道”而行之果,無不盡變化之能事。人的智慧有限,只有借助於道,融合於道,才能夠筆不到而意到,給人更多想像的空間。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遠觀則有,近撫卻無。他常說:“我畫一半,天賜一半。” 如古代畫家荊浩所言:“忘筆墨而有真景。”人一旦在精神與人格上守住純真,便已經走在“道”上了,只是身在道中而不知。 “大道至簡,衍化至繁”,來支鋼的手“以簡馭繁”,就如同造物主的手,時時創作出全新面貌的作品。概括成八個字,就是“以墨載道,以道馭墨”。 以繪畫作為修煉的道場,來支鋼不斷提升自己,領悟天道法則,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每次作畫時,心齋坐忘,無欲無我,讓元氣元神不散。以善為美,寧靜致遠。莊子所謂“虛室生白”,只有在純真的狀態,作者才能找到藝術的本源,發揮出藝術的極限。一念無我,超凡入聖。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語)。中國繪畫是中華民族的藝術自信,是東方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遺存。讀來支鋼的作品,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升。 作者:鄒萍
愈是困难,我就愈要迎难而上,别人认为不好走、不敢走、不可走的路,我就偏偏要走,还要手持斧钺披荆斩棘,非登顶不足快意!
——来支钢
开幕式现场
“湖上春来似画图”,4月8日下午,“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及作品研讨会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原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盛昌黎,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长孙文友,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以及展览主人来支钢上主席台,共同启动画展开幕,为观众奉献了一份“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挚纯、雄浑、浪漫的视觉大餐,无疑是融入杭州自然春潮的水墨浪花, 澎湃不已。
开幕式现场
来支钢
白头发、白胡须、黑眉毛,花甲之年的来支钢是盛产画家的安徽人,12岁开始拜师学艺,2002年考入中央美院“贾又福工作室”研究生班,2004年进北京画院“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研修。苦学派的他把烟云江海当作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符号元素,积墨至上,点染、渲染、罩染,浓淡、厚薄、轻重,酣墨如酣酒,心醉山水间——色中有色、墨中有墨,笔触细致而大胆,气韵郁茂而深沉,赋形式以生命与情感, 再次证明哲学意味强烈的中国画的水墨修辞手段仍然可以有多种可能与丰富的发现。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赞誉:“来支钢的绘画底盘是中国画的水墨章法,其独到的表现手法是积墨技法,其理念追求的核心是墨象的原汁原味。其中,积墨之于他是极为重要的,积墨是他寻找到的一条他既心仪又适用的艺术途径,墨象的显现岂是仅仅笔力所致,当有心力运筹。” 来支钢水墨中国画无意识的意识正是经验山水之外的诗性空间实验,是破除“标本”画法的不拘一格,麇集了范宽、米芾、龚贤、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等古今山水高手的长处,注重“先锋”的同时,摒弃过于抽象化的惊世骇俗,继往开来,守正创新, 洋溢着理性掌控的“一种境界,一种气局,一种火候,一种大美”(刘曦林)。十相自在,撼人心魄。
观展现场
与古为徒,与时俱进,中国画的笔法墨法是其区别西画的根本,也一直是蝶变开放着的。来支钢倾力倾洒在纸上的水墨造型如天上宫阙、如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如海市蜃楼,无论如何,叠加画面的或主景或背景或配景或幻景的景致无一不围绕积墨法的烟云霞光次第展开,山川、桥屋、亭台、草木、雪月、人船均是氤氲气象,偏执有度,明晦、冷暖相拥,新鲜、陌生交汇,形式、 韵律兼备,术而存道,循序渐进。赏读来支钢讲秩序的水墨作品“如作雄厚者,尺幅而有泰山河岳之势;作淡逸者,片纸而有秋水长天之思”,何况面对他“且饮墨沈一升”的大件巨制!忌粗糙,反平庸。他的层次清晰的墨色调和朴散、黑而温润、绵里藏针,非深谙墨分七色者不能为之。
研讨会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评论家皮道坚主持的研讨会开得务实不虚,来支钢千磨万砺的通澈、微茫、灵爽、幽谧、张力但也存在些许瑕疵的大尺度山水画再次引发大家热议。任道斌、高法根、周刚、黄河清、尹舒拉、单增、陶文杰、司文阁、杨大伟、李晓峰、王少求、魏祥奇、姜俊均直言不讳亮出观点,气氛活跃。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与浙江山水画不一样的独特的来支钢支架起写生理想,行走江左塞北、西南中原,以另一种与时代相匹配的虔诚与神圣,似巧实拙地抒写静美又动美的大山水,山上有山,云上有云,呼吸神秘,吞吐大荒,仿佛李白的一句诗:烟涛微茫信难求。
来支钢部分作品欣赏
琴中有画意,画里有琴音。7月10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国画与民乐对话在广东美术馆上演。民乐大师方锦龙携骨龠、古琴、尺八、五弦琵琶等乐器现身广东美术馆,来到正在这里展出的来支钢山水画作前,动情演奏四支乐曲。
方锦龙演奏《忆江南》
站在来支钢的巨幅山水《大潮》前,方锦龙以8800年前的中原古乐器骨龠,演奏一首心中的《潮》,涓流入海,气象大开;来支钢的诗意山水画前,他用古琴演绎岭南琴曲《碧涧流泉》;又在巨幅水墨《峡道》前以尺八吹奏,重山复水、云物映带的意境交融;最后,在《梦溪园写真卷》前演奏琵琶曲《忆江南》,一泓溪水环绕、石径花墙穿梭的江南园林景致,在音画交织间,跃然眼前。
弦外见画,画外有音。在这场对话名为“乡贤相见有声有色”的跨界对话中,他们琴画和鸣,展现“志于道、游于艺”的气度风范。
“我们都是传统苦学派”
方锦龙、来支钢,同年出生,同为皖籍,同样客居岭南多年。两位都堪称传统的苦学派。
方锦龙苦苦练习古典乐器近50年,在B站拥有百万粉丝,是引领传统民族乐器“出圈”的民乐大师。来支钢40余年苦心钻研“积墨”画法,跋涉问道于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前辈,将“墨分五色”推进到“墨无极”。
方锦龙与来支钢琴画对话
来支钢的巨幅山水《艺·道》中,以十二联通景立屏,展现他数十年研磨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历代大家笔法的求索历程。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评价道:“集点线面三百年之大成,天地之道、自然之韵尽现于笔底”。
两位艺术家在《艺道》前
“以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方锦龙感同身受。他6岁起就苦练琵琶,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数十年如一日,每天苦练十几个小时。“我们都是实干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真正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中走出来的。”方锦龙说。
方锦龙在《梦溪园写真卷》前演奏《忆江南》
来支钢作品《梦溪园写真卷》
在“变”与“活”中找到自我
展厅中,来支钢的一段画语录让方锦龙颇为认同。来支钢写道:“我作画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变’与‘活’。气韵生动,就是你的画是活的,可以呼吸的,是生发出来的,有生命力。”
“来支钢的画和我的经历非常像。我们并不是僵化临摹哪个大师的,而是把很多大家的东西吃透了,再变成自己的语言。”方锦龙说。
来支钢2020年创作的作品《大潮》,无数的点墨皴擦渲染,奏响奔腾不息的时代潮音。来支钢的解读是,人生中每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都是画面中的符号,在无数痕迹中,有此一笔,才有彼一笔,笔笔相生,又笔笔“相克”,冲突中和谐统一。
在巨幅山水《大潮》前吹奏古乐器骨龠
《大潮》(局部)
“学习传统,除了知道、读懂、触类旁通三重境界,还要会‘用’,善于将‘古人的’变成‘自己的’。”来支钢自喻为“蜘蛛”,吃透“网内之物”,网外之事置之不理。善于找到“变”中的“不变”,直入主题,剥离繁复,抓住本真。“万物静中得,心静闻妙香。艺术家要用有穿透力的眼光,发现本质,找到别人看不见的艺术之‘道’。”
方锦龙对求艺之境也总结出七字真谛:“首先是静,静能生慧;二是净,心无旁骛;三是敬,对自然、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四是镜,时常照镜反思自我;五是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六是境,境界的追求;七是竞,有了前六点才能有文化自信,更有竞争力。”
·对话
“出圈”不是一天造就的
南方+:两位艺术家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方锦龙:传承不守旧,创新莫离根。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遵循的,不管怎么创新,根的东西不能丢,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变”和“活”最后归结到一个字就是“真”。真是科学,善是信仰,美是艺术。
来支钢:我40多年里,一直在寒窗苦学传统,从唐宋绘画的传统大道走过来,天天在画,几乎与世隔绝,40多年后才算入了传统水墨的大门。我是将传统作为修炼的“道场”,这样的创新才不是无源之水。
我所有的艺术追求就是一个“真”字,用锐利眼光抓住事物本真。我认为,“变”是宇宙的真相,绘画必须抓住“变”与“活”,要有新的艺术样式出现,才能生发出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巨幅水墨《峡道》前吹奏尺八
《峽道》(局部)
南方+:方老师这些年身上的最大标签是带传统“出圈”,您如何看待这一标签?
方锦龙:2005年时,我已经出了40多张个人演奏专辑,但没有什么影响。我开始琢磨问题在什么地方?我想到,民乐要与民同乐,怎样才能做出老百姓喜欢的东西?
我在演奏中穿插了“方氏”脱口秀,我一个人比拼百人西洋乐队,形成一种冲击力,和虚拟人物洛天依合作演奏《茉莉花》,之后一下子在B站上炸开了锅。
很多人问我,你为B站准备了多少年?我说我准备了40多年,很多东西是日积月累而来的。12年前,我就在广州创立了芳华18女子时尚国乐团,后来创立了“民乐四大天王”的品牌……
实际上我今天能“出圈”,不是一天造就的,是一点点摸索、积累来的。与其说“出圈”,不如说,我一直做的就是怎样把观众吸引进来。
民乐国画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方+:两位身上都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这源自什么?
方锦龙:民乐大典是我在广东参与创作的品牌。为什么不叫民乐大典?我们中国人有国学、国画,为什么民乐不能叫民乐?我考证过,实际上北魏就有民乐的说法,我们的广东音乐也叫民乐。
看看我们的民族乐器,凡名称为一个字的都是本土的,两个字的大部分都是外来的,扬琴、琵琶、胡琴、唢呐、箜篌都是外来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讲“和”的民族。和而不同,君子之风,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美德。
“民乐”二字,国是联合国的国,乐是世界的音乐。古代我们把不同国家的乐器学过来,变为自己的民族乐器,到了今天更需要融合。我认为,民乐本身就代表和传递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用8800年前的骨龠在国外演奏,就是要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在8000多年前就创造出了七声音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来支钢:我和方先生对传统的探索路径殊途同归。我沉潜了将近50年,至少是站在齐白石、李可染、贾又福几代大家积淀的智慧上,才将“墨分五色”推进到“墨无极”,将中国水墨的表现力大大推进。
我认为,中国水墨的冲击力、表现力、质感上已完全不输西方油画,表现力上也大大超越前人,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高峰。
在诗意画作前演奏岭南琴曲《碧涧流泉》
来支钢《世外桃园》(局部)
将携手敦煌与世界音乐对话
南方+:两位艺术家客居广东多年,有怎样的感悟?
来支钢:常说泉水洗心,我追求的水墨境界是一尘不染、干净的。我每年在深圳居住半年,几乎是大隐隐于市,隔绝外界干扰。南方的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活跃,也为我的创新提供了土壤。
方锦龙:我是1988年来到广东的。这些年我一直希望为广东音乐做点事。去年我参与主创的“红色中国·粤韵飞扬”广东音乐精品音乐会,挖掘重现广东红色音乐的历史,还创作了《塔影粤韵》等曲目,到全国巡演广受欢迎。
我希望代表广东,也代表中国和东方文化,去和世界对话。最近正与敦煌合作,计划筹备敦煌古乐团,还打算明年在敦煌举办世界琵琶节。古人说,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敦煌壁画里反复出现弹琵琶画面,我希望未来能在敦煌打造世界的琵琶之都。
走进环境优美的广东美术馆展厅,从“气势磅礴、空濛氤氲”的山水,到“空灵飘动、姿态逍遥”的烟云,“因心造境”的巨幅水墨,一笔一墨,一点一画,展现着一位勤奋踏实的艺术家对于传统笔墨的继承和坚守,以及作品所折射的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
黄宾虹认为“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此善言积墨法者也”。积墨作为一种技法语言,在水墨画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性,由淡到浓,层层叠积加墨,形成淡而不薄、厚而不死、浑融而多变,厚重而见层次的特点。无论是与生俱来的艺术才华,还是个人倾注在笔墨上的创作激情,艺术家来支钢凭借对画面超强的把控能力,既在大山大水中显现出老辣的笔墨功底,又敏于精工,细腻而独到。
艺术家:来支钢
开●幕
2022年6月18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主办、李可染画院协办,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继往开来——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举行。
广东美术馆外景
开幕式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艺术家来支钢分别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林蓝
广东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 罗东凯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皮道坚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罗一平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许鸿飞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宋陆京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陆增康
中囯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 孙黎
广东美术馆副馆长 胡锐韬
广东省客家商会会长 温纯青
深圳来支钢艺术中心董事长 温长青等
铁岭王贵忱 谨题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来支钢自幼喜爱绘画,师从贾又福、李小可先生,对中国山水画进行系统性学习,在四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来支钢坚持深研积墨传统画法,从米芾、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历代名家中汲取丰富的艺术精髓,博采众家之所长,融汇古今,探索出自己“刚浑雄厚,气势磅礴”的独特画风。
唐代王维在《画山水诀》开篇写到“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国水墨山水画,相传始于唐代,五代时渐趋成熟,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历经一千多年的中国水墨山水画演变和发展至今,历代画家在山水画表现手法上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宾虹认为“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此善言积墨法者也”。积墨作为一种技法语言,在水墨画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性,由淡到浓,层层叠积加墨,形成淡而不薄、厚而不死、浑融而多变,厚重而见层次的特点。无论与生俱来的艺术才华,还是个人倾注在笔墨上的创作激情,来支钢凭借对画面超强的把控能力,既在大山大水中显现出老辣的笔墨功底,又敏于精工,细腻而独到。
来支钢创作的巨幅山水画作,如《艺道》《云道》《崛起》等,大山横出,笔壮墨厚,多重山复水,云物映带;画面整体感很强,层次深厚,微妙变化的墨色加上巧妙的空白,实中有虚,能透善漏,既强调雄伟壮阔的山川风貌,又是画家胸中所蕴藏的山峦峰谷的外化。他的笔墨运用尤其灵活,不同深浅和触感的墨痕交织着参差交错,聚散得宜的笔线极具表现力,有效地控制了整幅画作的肌理和节奏。来支钢对于云水的水墨表现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观其《大潮》《圣域》《大江东去》等巨作,山耶?云耶?水耶?物象氤氲,气象万千,他以黑白语言形式演奏出的壮美水墨乐章,引发观者内心无穷的想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支钢对中国绘画传统创作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特别注重到大自然之中去写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坚持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领悟古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是谓“艺者,道之形也。”
在当代水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从来支钢的水墨艺术创作中,看到了一位勤奋踏实的艺术家对于传统笔墨继承和坚守,也能感受到其作品所折射的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
2020年作品《大潮》2640x250cm
2009年作品《艺道》1134x249cm
2015年作品《云道图》960x250cm
2020年作品《圣域》1375x250cm
2013年作品《峽道》1680x250cm
反虚入浑 积健为雄
来支钢水墨山水的“实境”与“虚境”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罗一平:
来支钢水墨山水有二种不同面貌与气象,一是“实境”,一是“虚境”。他的“实境”所追求的是对客观物象完美逼真的呈现,具有拟真性和写实性;他的“虚境”是对实境的模糊化、艺术化后的结果。其作品表现的“虚境”可能是实境的片断,也可能是实境的诗化,亦可能是实境的反转或象征。在他的水墨山水画作品中,虚境的原材料多出自于实境,其艺术手法多为意象性的,往往通过似实非实的描绘,营造出渺远、迷朦、空灵、神似而非形似的审美效果。
2014年作品《白水寨飞瀑图》250x160 cm
来支钢的“实境”表现为一种雄浑之美。他的那些动辄十余米长的巨幅作品,大山堂堂,云气鼓荡,富有秩序感的笔墨语言书写着一种喷薄而出的野性的力量,传达出一种不可遏止的内心的冲动,犹如钱塘江潮,呼啸着掠过江岸,碰撞出激情的浪花。这是一种“实境”,来支钢旨在以实境追求一种厚重、沉稳、雄强的美。他的“实境”作品借鉴了北宋山水画的全景式图景,但没有北宋山水画那种山光水色与人亲的特点,而是弥漫着一种宗教般的神秘气息。这种神秘气息来自画家对所绘物象赋予了一种静穆的意识以及相应的艺术处理,画面上密实繁复、笔力劲硬的斧劈皴所构筑的奇峰峭壁并没有给观者留下北宋山水画所注重的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空间可能性,那些植物稀少的峭壁只构成了一个苍茫的意象;云气在山壑中的鼓荡并不是营造可以让观者进入游历的三度空间,它只是构成一种“动”、“静”矛盾冲突的形式趣味。来支钢的目的是要让观画者感到不是自己在看画,而是真实地站在峭壁之下凝视大自然,直到尘世的喧闹在身边消逝,耳旁看完俄落瀑的轰鸣和云气鼓荡的音声。
2019年作品《春夏秋冬》138x34cmx4
来支钢以“实境”为主体的山水画铸造了一个铁打般的宏伟空间。这类作品谋篇独特,意象宏大,构图精细,笔墨语言独特,呈现出一种物我默契、神合为一的精神境界。画家偏好于象征意义的宏观表达,作品不重于具体景象的描摹,苍苍茫茫的水墨调子挣脱了物理空间的束缚,近于秘境的山川符号构建着不断交织运动的心理时间图景和一个随意即取的心灵空间图景。就视觉而论,来支钢的“实境”山水营造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境界,是有形与无形、有状与无状的统一;从听觉而言,他的这种“实境”山水让观画者进入一种超越对声音单纯感知的“大音”。“大音”无声无音,耳朵当然无闻。无声的静默是对神圣感觉的回应,而来支钢却要让观画者在画面静默的无声中听到交响乐般的宏大乐音。这种由视觉而听觉的感受不是以直接言说而是通过暗示的途径让你体验到的神圣存在,让观者于沉入静默之中感悟着弥撒中最神圣、最神秘的那一瞬间即化的体验。这是来支钢心中的大音,只有在“静寂”的状态下或恍惚玄妙的境界中才能体验到。
2014年作品《空山新雨后》68×136cm
来支钢的“虚境”书写了一种空灵之美,他的那些水墨氲氤的作品,山水润泽、飘忽、虚幻、灵动,充满烟雨意象,令人“登山临水,竟日忘日。”(《晋书·阮籍传》)如果说,来支钢的雄浑之作重在以“实境”造“虚境”,而他那些水墨氲氤的山水作品,则重在以“虚境”表“实境”。
2014年作品《山高云不碍》248x124cm
对来支钢而言,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现实物象不是现实世界的“实”,也不是自然山水的“镜像”,他要表达的是人对于自然的感悟与提炼之后的自然“虚像”,这种虚像是可以变幻的,但表达的是“实中虚”或“虚中实”。在他以“虚境”为主体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出自然界中的山、树、云、水以及人物与建筑,但这一切都笼罩于烟云雾霭之中,在一派朦胧的天光地气之中,呈现出天地无言、大象无形的千古寂寥。老子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谓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就是说,道规定着天地万物的形象状态,是人们可以看见的;但是道的本身,又是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的,所以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来支钢“虚境”一体的山水画作品,在有意无意之间,接通了水墨画与中国哲学的内在联系,故而他的水墨山水不为具体物象所拘束,而是把主体情感融入客体物象之中,以水载墨,酣畅淋漓,顺势入形的笔墨语言和现代美学的表现方式以及对艺术形而上的审美需求,将自我对于人生真实的追求,无声地化为苍茫蕴藉的超越意境,在“实境”的物象中阐发自己“虚境”的生命感受。
2013年作品《闲居跳出红尘外》123x133cm
也许,在来支钢的心中,“实境”和“虚境”都是一种“静”的表现形态。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象”但心又可感悟到的意象,正如王夫之所言,“静”的意象是“有形发未形,无形生有形”。在来支钢“实境”和“虚境”的山水画中,有形的物象经过他的情思染上了一丝意绪、一种氛围,构筑了作品的“静”的“未形”,其意象如唐代司空图所言:“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流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换言之,来支钢“实境”山水的雄浑和“虚境”山水的“空灵”都是由山川有形物象所感发、所诱导,所以“虚境”是由“实境”感发出来的,而这种由“实境”所感发、深化出来的意象情思具有极大的能动性,以至使人感到主体情思使山川这个客观的物象染上了主观的情思,从而使自己的山水画意象“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2017年写生作品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笔墨传统与文化谱系,但这一丰厚的传统使得今天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中备感艰难。这里的关键不在师承古人的笔墨技术,而在理解古代山水画家之心灵。要言之,山水画之所以被称为山水画而不是风景画,是因为中国的山水画注重主观的构成和意念的演绎,它描绘的并非常规的悦目景致,而是把自然界的大山大水,经画家的主观取舍安排,浓缩为一超现实的山水景象。它强调的是胸中幽壑、澄怀的诗境、超脱尘俗的逸气、甚至是一种出世观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是带有浓厚的文学性、理想性、哲学性,是儒、释、道文化在视觉上的一种“诗性”表达,这种诗性集中地表现为司空图二十四品,尤其是其中的“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美学范畴。来支钢水墨山水画重在以“积健为雄”的“实境”达到“返虚入浑”的目的,他的“返虚”就是回复自然之道。当他以这种态度和心境从事山水创作时,其精神已进入了一个自由自在心灵空间。如此,作为创作中介物而出现的自然山水物象才真正彻底地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着痕迹地转换为他笔下“实境”与“虚境”相互并存又各自独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水画意境与水墨图式。
也许,这正是来支钢山水画中的传统神韵和现代意味的深层美学意味。
2019年作品《富春山居图》1000x50cm
2021年作品《江雪》249x31cm
2021年作品《桃花源游记诗境》366x48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教授孙美兰:
来支钢见素抱朴、素以为炫、黑白无极、气韵生动的审美品格;旷远神奇、博大壮观的新时代气象;探索21世纪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精神;传承与开拓、稽古与更新的创造性活力,令我深感震憾,心神为之大振!有征服人心的精神性审美表现力!他触摸到中国画艺术本色的高境界、大境界、真境界!以其高度清醒的中华文化自信,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传承与开拓“积墨山水”再生成的蓬勃生命力,扣响中国画发展新格局、大格局之门。以其勇猛精进、持续实践精神,推出规模可观、个性风格独树一帜的精品力作,成为当代彰显积墨山水伟业前景的第一人!
2021年作品《黄山人字瀑》138x70cm
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
来支钢是一位志存高远、默默无闻的实干家,是一位真正求艺的应有的品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灵魂。他把这个灵魂表现出来了。透过他的“积墨”我看到的是这种数千年来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存在与英勇不屈的,藏身在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
2008年作品《峡江烟云》68x45cm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李宝林:
来支钢的作品,说句老实话都是比较难处理的,能画这么大的画而且能画出这样的水平,还是不多的。他的很多大画都画很长时间,每张大作品,画面每个地方都交代得比较清楚,而且画得比较深入。在继承李家山水和黄宾虹先生的积墨法方面,他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2017年作品《云间疏雨有声诗》97x60cm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
来支钢的绘画:大气磅礴、雄浑刚硬。他的特点很突出。他在“大气磅礴”当中又是非常出色的,这就难了,“雄浑刚硬”在这方面又是突出的,那就不容易。整个时代精神需要大气磅礴,他的雄浑厚重,恰恰符合新中国的气象。来支钢画云真是古今一绝,古人没有这样的画法,现在也没有这样的画法,既有气势又有厚度。我觉得他的画在当代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当然这是他的独创,画家必须独创。凡成家者必能独创,不独创不能成家。
邹佩珠书于师牛堂
文化学者王鲁湘:
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先生,生前亲笔为来支钢题写了“传承与开拓”,深有寄托,这个寄托也是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发展中的最大一个主题。
鹤发白髯,目光炯然。 6月18日下午,当代积墨山水代表性画家来支钢携114幅水墨作品亮相广东美术馆。作为李可染“李家山水”精神的传承者,他在展览中呈现了自己苦心研习传统山水画文脉40年余的体悟、转化与创造。
开幕式合影
气吞山河的巨幅山水亮相展厅,给人以强烈视觉震撼。《艺道》《云道》《峡道》中,大山横出,笔壮墨厚;重山复水,云物映带,既是雄伟壮阔的山川风貌,又是画家胸中所蕴藏山峦峰谷的外化。
展览现场
来支钢的“笔墨”意味来自传统,又极具当代气息。他通过不同深浅和触感的墨痕交织、聚散得宜的笔线,控制整幅画的肌理和节奏。从“看山”到“追云”,他对于云水的水墨表现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展现刚浑雄厚、气势磅礴的时代气象,以黑白水墨语言为观者演奏一幅壮美激扬的水墨乐章。
《云道》(局部)
“来支钢的艺术立足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李家山水’焕发光彩,又能看到一种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精神。在他笔下的山、水、云中,能读到一个大的自我的表现。”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说。
“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其作品所折射出的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在当代水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来支钢的水墨艺术创作呈现出了一比特勤奋踏实的艺术家对于传统笔墨的继承和坚守。
展览开幕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了来支钢,请他解读“来氏山水”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之关系。
“打枪打到十环上”
自幼家境贫寒,唯独对绘画痴迷。12岁正式拜师求艺,来支钢40余年一直钻研探索传统山水画,如同“苦行僧”在传统的道路上攀岩,心无旁骛。
2001年进中央美院学习,2002年考入贾又福研究生班,从这个阶段开始,来支钢对“积墨”展开深刻钻研,由此爱上“积墨”。2005年又进入李小可先生工作室,深度感受“李家山水”的精神和思想。
《空山新雨后》
“李可染先生有一句话,只管低头拉车,不用抬头看路。”来支钢说,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点过时,但却是自己的艺术“座右铭”,在艺术道路上心无旁骛,低头也有很多景致。
寻找对传统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来支钢找到的“靶心”就是“积墨”。“打枪要打到十环上”。
《枫桥夜泊》(局部)
李可染先生曾写道:“前人论笔墨有积墨法,然纵观古今遗迹,擅用此法者极稀。”所以这条路注定是一条“孤独的路”。
“积墨是传统山水画笔墨最难的一环,许多人不愿触及、绕开走。我属于知难而进者。”20多年下来,来支钢苦苦求索其中,以最大的功力投入对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历代大家积墨语言的鑽研,将其推向另一个高峰。
从“墨无极”到“烟云注我”
来支钢认为,“积墨”中蕴含着东方水墨艺术最精华的部分,是结晶、是珍珠。它不是水和墨的简单叠加,而是用笔、用墨与意趣、境界的综合渲染,蕴藏千变万化。
《春夏秋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孙美兰认为,来支钢触摸到中国画艺术本色的高境界、大境界,这就是“见素抱朴、素以为炫、黑白无极”。
来支钢的笔墨语言充分展现“黑、白、灰”的变化,有极致透亮的“黑”,也有层次丰富的维度“灰”,还有缥缈逍遥的“白”。
从传统水墨的“墨分五色”到“墨无极”,在水墨的单纯中容纳万象,体现来支钢“大道至简”的朴素美学追求。
《峡道》(局部)。
“烟云”是来支钢水墨艺术中的重要符号。几十年的写生经历,来支钢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不是在看山,就是在“追云”,从黄山的云到江南的云、西藏的云……
来支钢突破古人画云的程序套路,以积墨法表达,烟云中看到层次、空间、体量,以飘逸流动的美呈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了大半辈子的云,有时候不知道是我在画烟云,还是烟云在画我。”
找到比油画更强的表现力
著名美术理论家王镛认为,来支钢的积墨新山水画,开创了一个新样式。凭借“积墨”使中国传统老庄哲学思想现代化,进入现代审美范畴。
来支钢认为,积墨是通向中国山水画艺术顶峰的一把钥匙,它的层次感、体量感、空间感,最能表现博大雄浑的时代精神,展现出比西方油画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
“艺者,道之形也。”来支钢深刻领悟古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老子的‘道’,我理解为规律,笔墨的规律表现出来的是力量,力量背后是道,道是美学观。”他说。
“回归传统文化的本源,汲取强大自信。”来支钢认为,对传统的回溯,每一步都不能踏空,创新才能水到渠成。
艺术家简介
来支钢,号云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3年生于安徽蚌埠,现居北京、深圳。2001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2005年进北京画院“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研修。代表作品有《崛起》《艺道》《云道》《峡道》《大潮》《圣域》《黄山烟云》《长江三峡》等。
南方+专访来支钢:一幅好的山水画是可以“呼吸”的
南方+:为何对“积墨”情有独锺?您是如何对积墨法进行传承创新的?
来支钢:“积墨”表现力强,厚重深邃。从龚贤的“点积墨”,到黄宾虹的“线积墨”,到李可染的“面积墨”,我的“积墨”集合、融汇了三家之长,将积墨作为系统研究对象,从而更发挥出水墨的特性,形成了自己的“来氏山水”。
《江雪》(局部)
通过“积墨”来进行“积云”“积水”“积山”,从而通过作品呈现一种体积感与厚重感,这种山水是运动着的,画作的“墨”是黑中有“亮”、有层次的。我认为这是我对“积墨”所做出的一种创新。
我始终认为,积墨不仅最长于表达中国山水体积感、量感、块面感、结构感、空间层次感,而且浑沦大气,有着无限拓展人文时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如何表达当代中国精神与现代中国民族魂,一直是我在积墨探索与研习过程中思考和追寻的中心课题。
南方+:古人用“澄怀观道”表达山水画与自然的关系。您认为当代山水画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来支钢: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自然中受到启发,得到升华,中国画也来源于自然,从笔、墨、纸、砚到创作灵感,无一不是从大自然中找寻根源与力量。
写生作品
“写生”是解决和突破中国画概念化、同质化的一剂良药。我热衷写生,几十年间,走过了很多地方,大自然的“烟云”成为我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元素。有人评价说,我是一个“追云的人”。画“云”是历来山水画中的难点,云、水等自然元素是没有形状、不断变化的,因此更要在自然中找寻云、水、山的规律,通过“心观”去领悟“神韵”,用眼睛看到的是“形”,而用心看到的是“神”。这样才能达到自然与自己的内心同步,从而创作出“活”的作品。
我认为,在传统山水画讲究“可望可居可游”之外,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还应该是可以呼吸的、生长的。
《梦溪园写真卷》(局部)
南方+:您认为当代山水画家应当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来支钢:在创作中,我坚持追求自然、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将自己的创作与道家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天人合一”的画面境界。
当代画家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抓住“不变”的本质和规律、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求“变”,才能谈创新。
我认为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真”字。“真”是一种态度、境界、修行。“真”在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保持纯真之气、纯净之心;其次,艺术家要做到“心静”,心无旁骛,从而发现别人不易发现之物,完成纯粹的艺术追求。
当代中国画画家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懂传统、通传统、用传统,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不能踏空。
画家解画
《大潮》
《大潮》(局部)
作品灵感来源于5年前我在虎跳峡写生的经历,虎跳峡惊涛拍岸、气势磅礴,令我震撼。如何用传统中国画技法予以表现?这是一个难题。最终我用“积墨法”表现浪潮起伏奔腾、水击长空的千变万化。
创作灵感还来源于我参观“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时的感触。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通过涌来的潮水表现,每一滴水的迸发都寓意人的一次思想解放,我用“潮水”抽象表达时代的解放、向前的力量。
《艺·道》
《艺·道》(局部)
画中融汇展现了我对传统山水画高峰跋涉的心路历程。从李唐、范宽到清代黄宾虹,我在这幅画中,将这些历代大家的笔法、精神思想集中传承,通过结构、笔墨,组合成一部穿越时空的“教科书”式长卷。画面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大大超越笔墨语言的表象。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局部)
作品灵感来源于我前后三次前往黄公望居住地,富阳、钓台等地的采风写生经历。画面多用焦点透视手法,将新安江两岸风景抽象化,用“心”创作体悟,用“烟云”来表达两岸山峦以及水中倒影,旨在以当代画家的眼界、技法,重现黄公望笔下的山水,以当代笔墨精神致敬传统山水画的高峰。
“传承与开拓”来支钢水墨艺术展
央视网消息(记者韩丹)4月17日,传承与开拓——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展览由广东美术馆、李可染画院、《中国美术报》社联合主办,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以“传承与开拓”为主题,共展出画家来支钢经典作品百余幅,是来支钢从艺四十余年的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报展示。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早年,邹佩珠先生亲笔题写的“传承与开拓”主题,既是对来支钢的勉励,也是对他的殷殷期待,更是画家来支钢这么多年来始终秉持的艺术初心。从艺四十年来,他深入研习传统积墨画法,继承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前辈积墨山水名家之长,熟稔了积墨语言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写生中创新、在琢磨中提高,逐渐形成了来式风格。他作品中气势磅礴、宏大庄丽、空蒙氤氲的山水和空灵飘动、姿态逍遥的烟云,展现出自信雄强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来支钢以积墨氤氲的手法画烟云,既有气势也有厚度,且与中国文化艺术中,道家一直以来追求的天人合一、人文和谐思想相合。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画家来支钢带来了这些年精心创作的百余幅尺幅多样、风格跳跃、却又意境淳美的佳作,充分展示了他的绘画艺术才华,冥冥之中正应合了两千年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曹子建的诗意:“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他的作品如《艺·道》《大潮》《黄山烟云》等尺幅超大、气势磅礴,在表现山石、云、水等方面遥继南宋李唐的刚猛一路,大开大合,尽显雄浑刚强之气势;同时,他的另外一批手卷作品《富春山居图》《大江东去》《江雪》等则通过细腻的积墨笔法将天、地、水、雾等自然景观的浑融浸润、氤氲空蒙表现出来,令画面呈现出元气淋漓、润泽精微的质感……观之,水雾蒸腾、缥缈环绕,颇有一番致敬古意的仙家韵味,令人游于其间而忘尘于外。另外一处使人眼前一亮的是他的写生短剧,虽尺幅小巧,却趣味天成,画家将感觉和笔力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流露出一丝源自“道”之本能的自然率真。
学术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式由《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王平主持。中国国家画院院委、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和中国画学会原副会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孙克先生共同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纪连彬、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著名美术理论家王镛、王仲等出席开幕式。
据悉,开幕式结束后还举办了展览学术研讨会。展览将持续至4月23日。
展览作品欣赏:
春夏秋冬138x34cmx4
黄山烟云180x500cm
云道图960x250cm
白水寨飞瀑图250x160cm
黄山人字瀑 138x70cm
空山新雨后68×136cm
山高云不碍248x124cm
峡江烟云68x45cm
写生作品 46x34cm
云间疏雨有声诗 97x60cm
“站在来支钢巨幅积墨山水画面前,你会像听《悲怆交响曲》末乐章一样被一派情感大气场所笼罩、所震撼、所征服、所感动!画面里的那种庄严感和崇高感,激发你的无疑就是艺术的中国精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这样感慨道。
4月17日,“传承与开拓——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展览由广东美术馆、李可染画院、《中国美术报》社联合主办,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以“传承与开拓”为主题,共展出来支钢经典作品百余幅,是画家从艺四十余年的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报展示。现场嘉宾、媒体、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及全体工作人员等百余人济济一堂,气氛热烈。
展览开幕式由《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王平主持。中国国家画院院委、著名画家李宝林先生和中国画学会原副会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孙克先生共同宣布展览开幕。其后的学术研讨会,由著名美术理论家王镛主持。
开幕式嘉宾合影
学术研讨会现场
早年,邹佩珠先生亲笔题写的“传承与开拓”主题,既是对来支钢的勉励,也是对他的殷殷期待,更是画家来支钢这么多年来始终秉持的艺术初心。从艺四十年来,他深入研习传统积墨画法,继承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前辈积墨山水名家之长,熟稔了积墨语言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写生中创新、在琢磨中提高,逐渐形成了来式风格。他作品中气势磅礴、宏大庄丽、空蒙氤氲的山水和空灵飘动、姿态逍遥的烟云,展现出自信雄强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堪称当代积墨山水画家的典型代表。
本次展览,画家来支钢带来了这些年精心创作的百余幅尺幅多样、风格跳跃、却又意境淳美的佳作,充分展示了他的绘画艺术才华,冥冥之中正应合了两千年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曹子建的诗意:“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云道图960x250cm 2015年
艺道249x1134cm 2009年
他的作品如《艺·道》、《大潮》、《黄山烟云》等尺幅超大、气势磅礴,在表现山石、云、水等方面遥继南宋李唐的刚猛一路,大开大合,尽显雄浑刚强之气势。
富春山居图50x1000cm 2019年
江雪249x31cm 2021年
同时,他的另外一批手卷作品《富春山居图》、《大江东去》、《江雪》等则通过细腻的积墨笔法将天、地、水、雾等自然景观的浑融浸润、氤氲空蒙表现出来,令画面呈现出元气淋漓、润泽精微的质感……观之,水雾蒸腾、缥缈环绕,颇有一番致敬古意的仙家韵味,令人游于其间而忘尘于外。
晨云渔歌97x60cm 2017年
藏雪70x46cm 2021年
另外使人眼前一亮的是他的写生短剧,虽尺幅小巧,却趣味天成,画家将感觉和笔力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流露出一丝源自“道”之本能的自然率真。
来支钢说,我作画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变”、“活”。“真”是我艺术追求的态度,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纯真之气、纯净之心。
来支钢以积墨氤氲的手法画烟云,既有气势也有厚度,且与中国文化艺术中,道家一直以来追求的天人合一、人文和谐思想相合。“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画家来支钢携他的水墨作品以形媚道,以一颗真诚之心,为观者再现了一份挚纯的自然水墨世界。
黄山烟云180x500cm 2010年
圣域1375x250cm 2020年
云卷巨澜奔腾急97x60cm 2017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认为:“来支钢画云、山真是古今一绝,既有气势也有厚度,它的雄浑厚重,恰恰符合新中国的气象。我觉得来支钢的《艺·道》是当代山水画的一个代表,尤其符合时代精神。”
知名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则表示:“来支钢先生的当代积墨新山水画,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当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样式。已经实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化。他把‘积墨’发挥到了极致,把山水真正做到了浑厚华滋的效果,用积墨法弥补了宋人山水浑厚的不足,这一点也是他个人的创造。”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23日。
2022年4月17日,传承与开拓——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展览由广东美术馆、李可染画院、《中国美术报》社联合主办,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以“传承与开拓”为主题,共展出画家来支钢经典作品百余幅,本次展览是来支钢从艺四十余年的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报展示。现场嘉宾、媒体、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及全体工作人员等百余人济济一堂,气氛热烈。
开幕式合影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纪连彬,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中国国家画院院委、著名画家李宝林,李可染画院院长、日本京都艺术大学教授李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王镛,《美术》杂志原主编、著名美术理论家王仲,中国画学会原副会长、著名美术理论家孙克,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陈传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汤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方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画家王永亮,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名誉所长王辅民,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李晓柱,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尚可,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副处长徐水平,中国美术报社副社长张苑,著名画家王世利,书法家李明。
展览现场图
早年,邹佩珠先生亲笔题写的“传承与开拓”主题,既是对来支钢的勉励,也是对他的殷殷期待,更是画家来支钢这么多年来始终秉持的艺术初心。
展览现场图
从艺四十年来,他深入研习传统积墨画法,继承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前辈积墨山水名家之长,熟稔了积墨语言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写生中创新、在琢磨中提高,逐渐形成了来式风格。他作品中气势磅礴、宏大庄丽、空濛氤氲的山水和空灵飘动、姿态逍遥的烟云,展现出自信雄强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不愧为当代积墨山水画家的典型代表。
大潮 2640x250cm
春夏秋冬 138x34cm
大潮 2640x250cm
黄山人字瀑 138x70cm
黄山烟云 180x500cm
江雪 249x31cm
空山新雨后 68×136cm
山高云不碍 248x124cm
圣域 1375x250cm
2019年9月4日,来支钢积墨山水画展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三楼逸仙艺廊开幕。本次展览由来支钢积墨山水文化公司和台湾羲之堂共同主办,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女士策展。
开幕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知名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黄光男、当代知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前清翫雅集及中华文物学会理事林木和、大百汇集团财务总监温玉茹、资深收藏家王定乾、史金生、前科技部常务次长陈德新、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董事长张彩联、前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章湖、前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所所长江明贤、萝芙奥董事长王镇华、新北市前文化局长卿敏良、中华将军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周康生、立法委员徐志荣 、陈超明、艺术家吴继涛、摄影家庄灵及夫人陈夏生等。
开幕剪彩仪式 (左起) 来支钢、徐志荣、温玉茹、陈传席、黄光男、林木和、陈德新、陈筱君
金秋九月,来自两岸的观众,共同见证了这一艺术交流盛会。
开幕嘉宾合影
展览共展出来支钢积墨佳作70余件,观众不仅能欣赏到来支钢的巨幅代表作《艺•道》、长卷《富春山居图》、《小云道》等大作,还能集中看到小尺幅的精品写生作品。
来支钢,号云禅,1963年,曾获中国美术界权威奖项“中国美协金彩奖”的优秀奖。千磨万励,40多年的艺术探索,来支钢以最大的力量打进传统,并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了传统。吸收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积墨技法的精华,用最单纯的水墨语言表达出了意境幽深、雄浑的山水境界,开创了一代“积墨山水的新样式”。他笔下的“云”已经成为其独特的艺术符号。著名理论家、批评家皮道坚说:“来支钢用淡墨画积墨,技术上有难度,而能够把云气画的如此生动,是来支钢艺术上的成就。”
艺术家来支钢与知名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黄光男交流
来支钢践行着李可染的“苦学派”精神,本次展览展出的写生作品,足迹遍布日本、台湾、云贵、江浙、徽州、三峡神农架、黄山……,执笔负夹、朝闻夕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展胸中丘壑、绘万里河山,他用“心”丈量着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策展人 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点评来支钢作品
本次策展机构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女士接受采访说:“我很荣幸这次能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来老师的台湾首展,来老师让我很佩服的一点是他除了吸取前人的经验之外,更特别的地方应该是他在中西的融合当中,做了最深化的表现”。
北京、杭州、台北,来支钢先生的艺术大展一路行来,他的积墨山水艺术的魅力绽染着每一座城市,也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位观者。
前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所所长江明贤说:“看完来支钢先生作品,二个字‘震撼’!博大、境界深远!他的小尺幅写生作品,几乎可以延伸到大的境界,虽然画很小,但是能看到其磅礴壮大。”
专程从北京飞到台湾出席开幕的知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反复仔细看着来支钢作品,给其代表作《艺•道》打了“高分”。
知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现场点评来支钢作品《艺•道》
陈传席说:“来支钢这幅《艺•道》是当代山水画的一个代表,尤其符合时代精神,是大气磅礴、雄浑刚厚方面的一个代表作,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人超过他。”
共同的文化是海峡两岸融为一体的底蕴,艺术是海峡两岸家人之间最短的桥梁。谁能在充满个性创新的同时,还与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一脉相承?他们说,看来支钢先生的画。
据悉, 9月7日下午14:00将在国父纪念馆一楼中山讲堂举办来支钢艺术交流座谈会,截至9月15日展览结束。
9月7日,“来支钢积墨山水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国父纪念馆一楼中山讲堂举行。这是继来支钢积墨山水台湾展开幕后的一次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
来支钢积墨山水台湾首展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由知名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黄光男主持,分二场。第一场参会嘉宾:知名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黄光男,中国知名美术史家与评论家陈传席,前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振明,艺术家来支钢。
来支钢积墨山水画展(台湾首展)
2019年9月4日
台北国父纪念馆三楼逸仙艺廊开幕
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女士策展
01
出席嘉宾
知名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黄光男
知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
前清翫雅集及中华文物学会理事林木和
大百汇集团财务总监温玉茹
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
资深收藏家王定干
资深收藏家史金生
前科技部常务次长陈德新
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董事长张彩联
前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章湖
前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所所长江明贤
萝芙奥董事长王镇华
新北市前文化局长卿敏良
中华将军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周康生
立法委员徐志荣、陈超明
艺术家吴继涛
摄影家庄灵及夫人陈夏生
…………
开幕现场嘉宾致辞
开幕剪彩仪式
(左起:来支钢、徐志荣、温玉茹、陈传席、黄光男、林木和、陈德新、陈筱君)
02
听听嘉宾有哪些学术视角
黄光男|知名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
来支钢的《艺•道》、《富春山居图》等等名作的气势与简练,绝对是世纪水墨美学的新彩光,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新灵魂。他的作品,不仅是常人所敬佩,更是同为艺术工作者的仰止。
艺・道
249x1134cm
2009年
陈传席|知名学者、美术评论家
来支钢这幅《艺道》是当代山水画的一个代表,尤其符合时代精神,是大气磅礴,雄浑刚厚方面的一个代表作,现时在这方面还没有人超过他。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局部)
江明贤|前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所所长
看完来支钢先生作品,二个字“震撼!”,博大,境界深远!他的小的作品,几乎可以延伸到大的境界,虽然画很小,但是能看到其磅礴壮大。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展览。
小云·道
480 × 250cm
2013年
陆蓉之|台北实践大学创意产业博士班博导艺评家
让我很强烈震撼的是,我觉得来老师作品具有很强的21世纪当代性,这样的一种山水画的表述,我觉得才是真正的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从来老师作品中,我们能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湖平两岸阔家居画屏中
52x235cm
2014年
王定干|资深藏家
来支钢老师作品够牛!够铁!够刚!张大千是中国泼墨第一人,来支钢是积墨第一人!
云间疏雨有声诗
97x60cm
2017年
陈筱君|羲之堂总经理策展人
我很荣幸这次能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来老师的台湾首展,来老师让我很佩服的一点是他除了吸取前人的经验之外,更特别的地方应该是他在中西的融合当中,做了最深化的表现。
白水寨飞瀑图
03
嘉 宾 交 流
04
展览人气很旺呦
展厅一角
展厅一角
展厅一角
展厅一角
05
感受一下积墨山水的魅力吧
“光环背后的苦行僧” 来支钢
来支钢践行着李可染的“苦学派”精神,本次展览展出的写生作品,足迹遍布日本、台湾、云贵、江浙、徽州、三峡神农架、黄山……他用“心”丈量着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从三峡神农架到华山行二46x34cm2018年
从三峡神农架到华山行十六46x34cm
2018年
海峡行46x34cm2017年
海峡行五
46x34cm
2017年
海峡行十二
46x34cm
2017年
海峡行十三
46x34cm
2017年
宏村一
46x34cm
2013年
黄山三
46x34cm
2011年
江浙写生二
46x34cm
2018年
空山新雨后
68×136cm
2014年
空山新雨后
97×60cm
2014年
日本写生六
46×34cm
2018年
日本写生四
46×34cm
2018年
深谷听瀑声
97×60cm
2017年
雨中黄山
46×34cm
2014年
云贵川行
46×34cm
2017年
云贵川行十四
46×34cm
2017年
云贵川行廿七
46×34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