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淋漓、灵秀蒸腾的“来式山水”
       刚刚过了春节,又传来了春消息。
       中国画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不断迸发,自有其道理。一则系它有深厚的思想滋养,是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里茁壮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单个的孤根独苗,中国画其实乃哲学的绘画、文化的绘画、艺术的绘画之集大成者; 二则赖它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毛笔、墨汁、宣纸的特殊功效,虽然它们的形状、功能,甚至连称谓也几千年不变,但纸短笔小,墨色清醇,照样能够表现出描绘大千世界的超然力度,这是值得深思的; 三则靠作画人的挥毫功夫,描天绘地也好,写心求意也罢,自古江山代有新人出,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涌潮之势,一泻千里,浩浩汤汤。来自皖地珠城的来支钢犹如一匹黑马在笔墨乾坤里翱翔,跃然飞出,有冲劲之猛如横刀立马,有沉思覃尽似沁入心脾,可谓时代先锋也。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一种,以描绘自然景色来实现古人的“澄怀观道”,试图把山水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写照出东方哲学的一种精神和韵味。来支钢的绘画所呈现出的气势和研理确乎达到一个高度和深度,体现出中国画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和欲求表达的外在旨趣。从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有全身心的融入,有物我交流的过程,有潜意识、思想和观念的砥砺,融入了视觉(自然)的可见,截取了思维(哲思)的进步,添加了人文(文化)的增持,画里画外透出顺乎自然、超乎自然的入眼,具有既赏心悦目又有让人驻步端详的法力, 如美味余香而令观者耐人寻味。从崇山峻岭的伟岸到云雾萦绕的烟云雾状,既是自然世界的借步写照,也是笔墨技法的灵活运用,更是心像臆造的感情抒发,这就对绘画进行了一个改造,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变与提高,亦即从形而下的物理性的运动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性运动, 体现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语)的创作倾向和审美意义。他的画之所以耐看,还让人寻思,产生出审美的咀嚼不已,皆得益于所蕴藏的美学元素。
       来支钢的绘画底盘是中国画的水墨章法,其独到的表现手法是积墨技法,其理念追求的核心是墨象的原汁原味。其中,积墨之于他是极为重要的,积墨是他寻找到的一条他既心仪又适用的艺术途径,墨像的显现岂是仅仅笔力所致,当有心力运筹。古人云“墨分五色”,在我看来,何止是五色,实是“万紫千红”。墨有浓淡,深浅,厚薄,强弱,明暗,甚至还有力学上的度的张力,更不消说心神上的气势和贯通肺腑的荡气回肠。来支钢通过墨色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达到兼具视觉上与意境上两种维度的丰富。画面或淡薄如羽的白云,或厚实凝重的黑雾,或坚如磐石的崇山峻岭,或深邃无边的浩瀚空蒙,把积墨技法运用得娴熟,把修养深厚禅理得省悟,雄浑之美和水灵之秀各具姿态,形象强劲而富有内力,技法成熟而又深邃其中,表现出中国画家所信奉并乐意表达的传统精要、文化精髓、 中华精神和民族灵魂的诸多元素。放眼观去,他的作品好像由不得分说,画得中国画就像中国画,画得水墨画就像水墨画。一句话,中国画味道十足!对应一个中国画画家,坚守了中国画的旨意,保持了中国画的正道。在追求绘画的创新发展中,来支钢用他具象的墨色、墨形、墨意,传达出道法自然的水气、灵气、仙气,使其创作过程及其作品物我相融、形神皆备,力求于存在与意识的相知和相谐。作品有味,天高云淡飘逸劲爽,群山逶迤鸾漂凤泊,空灵静谧沉雄秀美,进而形成了秉持中国画精神、发挥水墨画优势、彰显表里和谐审美,并且属于他的“来式山水”。这种从常规化的、程式化的绘画传统中脱颖而出的化蝶与突破,无疑是符合艺术永恒创新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作为一种尽显水墨张力的新兴绘画样式的展露,当可以看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和文明进步的结果,具有崭新的意义,可喜!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自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看到来支钢的作品,不由得也想起他自己对艺术崇敬的虔诚与膜拜:“艺术是最能忽悠人的,艺术也是最忽悠不了人的。”显然, 他认识到创造美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所以他别无选择,只有埋头苦干,只能砥砺前行,力图扎扎实实地用作品说话,使劲言之凿凿地拿作品论理。所以,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作品,是他在“积墨”路上探索和耕耘几十年的成果。至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到底如何?作品的美学元素几何?作品的艺术审美怎样?再往细点说,构图布局、色彩层次、造型生熟,以及视觉效果和观赏程度等孰优孰劣,都是可以进行鉴赏和比较的。我总觉得,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在中国这个人才辈出的国度里,尤其是当新人出现、新生事物产生并引起广泛瞩目的时候,公允客观的论证和学术学理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听培建说,我们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作为画展的主办单位方之一,同时还要参与组织一场专业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来,就来支钢的绘画艺术进行学术讨论,我认为很好,很有必要。殷切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以及广大的艺术界朋友们,广开言路,说真话,言艺术,讲真理,真正从艺术现状与发展的角度,联系艺术规律和美学原理等审美文化来进行艺术评估。既要评画,也可论人,这叫评头论足,因为作者和作品是个统一体,有内在的联系。画如其人的说法并不绝对,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有道理的。艺术现象的后面是人、人与环境、人文与科学、社会与新知、思想与辨析、时代与历史等。 “来式山水”虽然以个人的面貌出现,但毕竟产生于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因而它就不应该是孤立的。人的生产活动有一种“内在尺度”,当然不是客观自然物的固有美的形式,而是置于艺术脉络中人的感性活动所存在的尺度,它就是马克思所言的“美的规律”。我在高校当了十几年的院长,从艺了八十载,就培养人才而言,看到来支钢这样的优秀画家是深感欣慰的,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希望。创作要推陈出新,艺术要不断发展,靠什么呢?还是要依靠悉心教育,精心培育,共同扶持,尤其需要一个适合并有利于人才培养机制的社会环境。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关注这个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今天的中国画已然成为一种中国的特有文化,甚或说一门显学。只要看看画家和作品的体量,再看看中国画发展的蒸蒸日上,谁都会高兴不已。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理性地揣摩一下,尤其从大国地位、大文化视野、大艺术角度出发,我们的艺术界是否仍然存有值得我等同僚深思的大问?科学界有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总是萦绕于我的脑海。虽在耄耋之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我,禁不住也屡屡扪心叩问:中国的艺术大师何在?中国的伟大作品安在?摆在世人眼前的现实是,真正像吴昌硕、林风眠、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张大千、董希文、刘海粟那样的绝代宗师毕竟远离我们太久、太久了!
       谈到这里,联想起我敬重的学界前辈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它阐述了画家与画作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联系,以及有关美育意义的艺术哲思。他说得言简意赅,但极富哲理,把它放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语颇合吾意。 “艺术倾向于客观的时候,艺术家的人与其作品关系较少。反之,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在作品中,我喜欢神韵的后者,而不喜欢机械的前者;在人中,我也赞仰以艺术为生活的后者,而不赞仰匠人气的前者。”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啰唆至此, 聊以为序。
(肖峰口述,郭培建整理)                                                                                                                                                                                                 肖峰
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院长、西安市人民政府顾问
癸卯年早春
出席开幕式嘉宾: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覃志刚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 陈加元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 盛昌黎
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 孙文友
杭州市政协原副主席 赵光育
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 杨建新
浙江省文联原党组书记 田宇原
浙江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 蒋建东
浙江省统计局副书记、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吴家曦
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会长、杭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 叶敏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高法根
浙江美术馆馆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应金飞
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执行院长 郭培建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 皮道坚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 黄骏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 任道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刚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单增
本次画展统筹、浙江美术馆原典藏部主任 尹舒拉
中国美院美术中心主任 司文阁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黄河清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 李晓峰
宁波美术馆原馆长 韩利诚
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陶文杰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杨大伟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魏祥奇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凌海衡
艺术评论家 姜俊
王少求美术馆馆长 王少求
《国际日报》创始人、熊氏集团董事长 熊德龙
深圳来支钢艺术中心董事长 温长青
中亚集团董事长 周伟国
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谢作盛
西湖艺术博览会总策展人兼秘书长 汪骥
深圳国银租赁董事长 王学东
香港商报总编辑 戴杰
艺术家 来支钢
 
出席研讨会嘉宾:
学术主持:皮道坚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
高法根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任道斌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
周刚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尹舒拉 本次画展统筹、浙江美术馆原典藏部主任
单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司文阁 中国美院美术中心主任
黄河清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李晓峰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策展人
王少求 王少求美术馆馆长
陶文杰 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杨大伟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蔡树农 《美术报》首席记者
魏祥奇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姜俊 艺术评论家
 
艺术家:来支钢
学术主持:皮道坚
主办单位:李可染画院
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
承办单位:国际水墨博览会
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展览备注
展厅:浙江美术馆4/5/6号厅
研讨会:4月8日下午16:00
指导组织: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
展览统筹:尹舒拉
展览组织:汪骥
项目负责:赵漫锜
展览陈列:来帅
展览协调:张丽敏